福州闽越国文化遗存寻踪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了福州最早的城池建设。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效法中原文化,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秦汉闽越古国文化。但随岁月流逝,闽越国文化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当前在福州寻觅闽越国文化,除了到博物馆之外,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寻觅闽越国文化遗踪呢?如果放眼福州城外,从诸多祭祀先王先贤的古庙就能找到答案。
(相关资料图)
《礼记·祭法》中的规定:“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条祭法规定社庙祭祀对象必须是有功于国家和社会的帝王将相与民间乡贤。闽越国国王与贤臣业绩也因民间社庙祭祀而得到传承。
根据笔者在福州多年的田野调查,福州地区现存境庙之中以闽越国国君、太子为主神的有两大系列:汉闽越王无诸庙系、白马尊王庙系,另外还有分庙较少的吴颜庙系、蔡十九尊王庙系等。其中,以白马尊王为主神的境庙最多,在福州地区有500余座,其次是汉闽越王无诸庙,在100座左右。
福州鼓山鳝溪白马王庙被海峡两岸信众共奉为白马王信俗的祖庙,它是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庙之一,在唐宋时期就列入官方祭典,1961年被市政府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供奉闽越王无诸之孙驺寅,闽越王郢的第三子,因好骑白马,故号白马三郎。传说当年鼓山鳝溪有一条恶鳝,长三丈,残害百姓,白马三郎将它射杀,但自己与马也被鳝尾缠住拖入水中同归于尽。后人感念白马三郎的功德,建白马王庙奉祀纪念。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编撰成书的《三山志》是福州现存最早最全面的地方志。该书设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土俗等条目,内容广博而又详细。《三山志》在“公廨·祠庙”中,位列前三位的祠庙分别是武烈英护镇闽王庙,位置在今天南台大庙山,祀汉闽越王无诸,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32年—公元前192年,创建冶城,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明德赞福王庙,位置在今天西湖,祀汉闽越王邹郢,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55年—公元前135年;善溪冲济广应灵显孚祐王庙,即鳝溪白马王庙,奉闽越王无诸之孙驺寅,闽越王郢的第三子,书载:“昔闽粤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鳝于此潭,其长三丈,土人因为立庙,号白马三郎。”
该书在“明德赞福王庙”中还载,在唐大历以前,福州官方祭祀的祠庙有四座:南台武烈英护镇闽王庙、鳝溪冲济广应灵显孚祐王庙、西湖明德赞福王庙、城隍庙(祀城隍)。现在位于城中的南台大庙山汉闽越王无诸庙、西湖汉闽越王邹郢庙都毁于民国与解放初期,已无踪迹可寻。福州城隍庙在“文革”时全部被毁,现在重建的城隍庙已非旧址,且规制也很难与原庙相比。四大古庙,只有鳝溪白马王庙因位于城郊鼓山下,得到保存,信俗也传承不绝。
唐宋期间,鳝溪白马王庙还成为福州官方祈雨圣地,白马王驺寅还被尊为“司雨之神”,也因祈雨灵验,白马王驺寅曾在唐宋时期5次受朝廷敕封。曾在福州任职的蔡襄、曾巩等文化名人都曾到这里祈过雨,并留下了祈雨祷文。梁克家《三山志》对此记载非常详细。
唐贞元十年(794年),福建观察使王翃到白马王庙祈雨有应,天降甘霖,于是新其庙,扩其宇,亲自祭谢。大和元年(827年),观察使王仲方到白马王庙祈雨回程,路过圣泉寺,雨已至,遂题诗:“入门池色净,登阁雨声来。”咸通六年(865年),观察使李瓒奏封驺寅为“龙骧候”。
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闽王王审知奏封驺寅为“弘润王”。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旱,郡守蔡襄自为文祈雨,读毕大雨,修葺其庙。熙宁八年(1075年)敕封驺寅为“冲济广应王”。元丰六年(1083年)春,太守刘瑾入庙祈雨,其摩崖石刻尚存。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增封“灵显”。绍定五年(1232年)又加封“孚佑王”。淳祐八年(1248年),郡守陈垲祈雨有验,改鳝溪为善溪。
曾巩所作的《福州鳝溪祷雨文》和蔡襄所作的《祈雨记》作为宋代石刻,仍保留在白马王庙后的溪崖上,成为非常珍贵的历史遗迹。
明弘治年间的《八闽通志》、明万历年间王应山编撰的《闽都记》、清代林枫编撰的《榕城考古略》都记载了白马三郎为闽人除鳝怪的故事。清乾隆年间曾有戏剧《白马尊王》,剧情在叙述白马三郎鳝溪射鳝的故事时,将鳝鱼精编成龙王之女石善公主的化身,与白马三郎有前世姻缘,在搏斗中同归于尽后,成为神仙眷侣,三郎被封为白马尊王,石善公主被封为英德夫人。
清代乾嘉时期的小说《闽都别记》在演绎白马王庙故事时,将其与西洋红毛番拉上关系。该书第353回说,福州发生巴蛇食人的事件,当地军民都没有办法杀死巴蛇,只好张榜悬赏。这时在闽江港口避风的“红毛番人”揭榜,设计用炸药炸死巴蛇。红毛番人还将蛇身搬运上船当药食,原来蛇肉、蛇骨都是宝。此外,临走时还盗走鳝溪白马王庙中鳝鱼头制成的香炉。这时福州人才知道红毛番来福州的真实目的是想盗白马王庙的香炉,至于来福州避风,只是借口。
福州“红毛番”一般指欧洲荷兰人。至于荷兰人不远万里来福州盗取白马王庙香炉的原缘,编故事者可能认为鳝鱼头制的香炉有平风镇浪的神效,可保航海安全,声名在外,引起红毛番垂涎。鳝溪白马王庙神迹连“海上马车夫”荷兰人都知道了,可见影响很大。
现存鳝溪白马王庙重修于同治四年(1865年),属于鳝溪村村庙,庙内尚存有清同治四年重建《鳝溪白马尊王祖殿》碑刻可见证。1949年后,政府将庙改设为鳝樟小学,一直到1980年。1981年,白马王庙才被鳝溪村民众收回,并有翻修。
现白马王庙为前厅后殿,中有拜台天井的四扇三进土木结构式仿古建筑。庙前厅有戏台,天井左右侧建有钟鼓楼,后座大殿供奉白马王爷和夫人,另外有陈靖姑等配祭神。每年的二月初二是白马王的神诞,鳝溪村都会举办隆重的庆宴,献戏酬神,热闹非凡。
由于鳝溪村前十年已拆迁,村民被安置分散,最近十年已没有举办游神活动。目前在福州、宁德沿海地区,将白马王庙奉为境主大王的村庙有五百余座,它们都以福州鳝溪白马王庙为祖庙,明清时期还随福州移民播迁到台湾岛。在连江县马祖岛上,白马王是仅次于妈祖的民间信仰,有19座供奉白马尊王的宫庙,它们都以福州鳝溪白马王庙为祖庙,并定期来鳝溪祖庙进香。
福州地区汉闽越王庙系统也有近百家,但建庙历史远不及鳝溪白马王庙悠久。汉闽越王庙皆主祭闽越王无诸,但祭汉闽越王邹郢的庙则没有发现,也许闽越王无诸名气太大,遮蔽了他的后人邹郢,故所有闽越王庙都是祭祀无诸。
闽侯县荆溪镇永丰村的汉闽越王庙为现存闽越王庙中建筑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庙。该庙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现存为清代建筑。2011年因修建福州三环路淮安大桥及永丰互通,古庙按照原样迁移迁建于东侧山麓新址之上。闽侯县洋里乡仙洋的闽越王庙为清代建筑,距今至少二百年。由于福州大庙山上的汉闽越王庙已不存在,作为村庙的汉闽越王庙就没有赴祖庙进香的习俗,因此汉闽越王庙系统内的联络就没有白马王庙系统强。
福州市台江区中选村吴颜庙,主祭汉代闽越王部将吴阳和颜平圣,两人以勇猛和嗜酒善饮闻名,因奉命寻找在福州鳝溪射鳝牺牲的王子白马三郎未果,双双坐化在台江中选村。当地民众立庙祭祀,吴颜二将被民间奉为“酒神”,解放前,台江吴颜庙游神规模盛大,也是台江一景。台江中选吴颜庙还有一座分庙红星翁八帮吴颜庙。两庙在改革开放后也恢复庙会活动,吴颜爷酒神信仰习俗在2015年成功入选福州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录。
在闽侯县荆溪镇厚屿村有一座蔡十九尊王庙。据庙内碑刻记载,蔡十九尊王为闽越王无诸第十九孙,闽越国被灭后,先人不想北迁江淮,被赶下水定居,成为疍民,以草为记。蔡十九尊王因有功于民,死后得到民众祭祀,就以“草”加“祭”为姓——“蔡”,故得名蔡十九尊王。由此碑刻来看,闽越人与闽江流域的疍民在族源关系上密切。厚屿村蔡十九尊王也有一座分庙,位于闽侯上街镇建平村,庙名四境庙,每年都有庙会游神与演戏酬神活动。
由上来看,汉闽越国最著名的国王、王子与将相都在福州村庙(境庙)之中尊为主神得到祭拜,闽越国文化遗存在福州丰富的村庙文化中得到保留与传承。汉闽越王无诸庙、白马尊王庙等都是福州城市发展史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当前应当加以保护,如果能适当地进行文旅开发,既可弘扬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贡献,也可以为地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与榕台民间交流作贡献。
在众多闽越系列庙宇中,鳝溪白马王庙无疑是汉闽越国文化遗存的最重要代表,其所在的鳝溪风景区可以打造成为闽越文化遗址公园,让闽越国文化在福州有集中展示的空间。有关闽越国文化的碑刻、闽越人的蛇崇拜信俗等都可以在公园内集中陈列。周边被拆迁的村庙也可以集中安置到公园内,目前白马庙周边已安置两座被拆迁的村庙,它们在建设风格上要与白马王庙统一,共同打造闽越文化遗址公园。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